|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农村中小学关门彰显基层教育危机

2010-08-19 07:42:04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温国鹏    发布时间: 2007-10-16 14:37:47



    山西省朔州某县城小学门前,自行车与人流交织在一起,黑压压的人群把大半条马路挤得水泄不通。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县大部分乡镇小学一派冷清的景象,许多学校在近几年内生源窘迫,学生每年都在以近20%的速度流失。大量初中更是因生源不足进行了合并,甚至停办,小学几乎都停留在几十名学生的水平上,有的村办学校甚至仅剩一、两名学生。(《中国经济周刊》)

    我们对于生源不足并不陌生,昂贵的学杂费也曾经导演过大批学生辍学的悲剧,也正是在辍学的孩子们企盼的眼神中,才有了有识之士“不要让乱收费毁了孩子的明天”的呼吁,我们国家开始实行“两免一补”,实行真正的九年义务教育;才有了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从口头到实际行动的转变,新的《义务教育法》出台。可是,令我们尴尬的是,尽管做出了种种的努力,最后我们仍然没能阻止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日渐衰微,从曾经的濒于崩溃到现在的关门大吉,基层教育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或许,可以令我们感到有一丝宽慰的是,这一次并不是生源的流失,而是生源的分流。大批的农村学生涌进了城里,造成农村学校“无可教之人”,没有了来“求道学业释惑”的学生,只得关门。但是,正如山西省教育部门一位负责人所说,“教育发展的现状已很难满足群众的需求,尤其是农村教育滞后,师资力量薄弱,致使大量农村学生向县城及城市流动。”原来,细算起来,真正的原因却是“无人可教”,是没有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学生们只得远走县城。

    长期以来,对于因高昂的学杂费而不得不辍学的孩子们的关注掩盖了,或者说我们有意无意地在回避着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问题,尤其是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优厚的待遇和较好的教学环境使得教育资源迅速向城市靠拢,当我们费尽力气解决了农村教育的高收费,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基层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便日益凸显,薄弱的农村教育资源已经无力供应学生们成材的足够营养,最终使得生源向城市靠拢,而生源的不足又加剧了农村教育资源的外流,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便是基层教育体系的完全崩溃与城市教育资源垄断的形成。

    农村学校的关门使得大量的农村子弟涌进了城市学校,不仅造成了农村原有的硬件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在城市学校尚没有做好迎接准备的时候被迫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必然要造成整体教育水平的下滑,当原来的四五十人的班级变成现在的七八十人一个班级的时候,在教育资源不能“开源”的情况下,“节流”也就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保持原有的教育水平也就成为一种奢望。再者,农村孩子到城里读书,其求学成本会大幅度提高,而高昂的求学费用恰恰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而今,虽然“两免一补”使得学杂费不再把农村学生拒之门外,但是,到城里求学的高成本也足以使他们望而却步。教育资源向城市的集中使得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成本大大增加,纵使是学校收费的降低也难以冲抵,这条到城里求学之路能走多久,恐怕是最乐观的人也给不出一个能令我们高兴起来的答案。当辍学的阴影再次笼罩在农村学生的头顶时,我们为了普及义务教育而做的努力也面临着付之东流的危险。

    公众对教育的关注,社会为教育做出的努力使得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成排的“梧桐树”却挡不住“凤凰向城飞”,或许,我们还应该为教育做点什么,多关注一下农村教师的生活,提高一下他们的待遇,从而平衡一下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配置,那不仅是对我们曾经的努力的维护,也是对基层教育的拯救。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