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官员手机是否被打爆都难真正体恤民生

2010-08-22 07:48:55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徐林林    发布时间: 2008-08-29 14:34:13



    8月21日,湖南沅陵县“四大家”31名处级领导干部,通过当地电视台向社会公布了个人办公电话及手机号码。一周过去了,并未出现领导干部手机被“打爆”的现象。(潇湘晨报8月28日:《沅陵公布31名处级领导干部手机号 没被“打爆”》)

    去年以来,向社会公开官员手机号码,似乎成了一种体恤民情的行政模式,而“打爆”二字在媒体上的使用频率也日渐其高。在这种背景下,说一个县数十处级官员手机没被打爆,好像还见得不多。报道大约是想藉此说明,该县公众表达渠道如何畅通,和谐局面怎样令人欣喜。

    当地情况究竟咋样?不太清楚。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如果“官员手机没被打爆”,那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公众表达方式日趋理性。绝大多数人或许渐渐明白,给书记、市长还有处长们打电话诉苦,只是一种传统的权力崇拜,与依法行政相去甚远。觉醒的法治意识告诉他们,公民正当诉求最终还得按政策办事,才能得以妥善解决,并非某某领导发个话便可以立马搞掂。

    另一种可能,是官员手机打了不起作用。为官之人的“政策水平”一般都相当高,在接听电话时通常不会也不敢轻易表态,来点“如果情况属实,一定认真处理”之类“精神按摩”,倒很有可能。然而,常见的情形是,人家反映的问题,一拖数月,有如泥牛入海。这样的电话除了白耗话费,当然打了也白打。

    在我看来,不管官员手机是否被打爆,都很难真正反映某个区域的民生。所以这么说,理由有二:一者,公布官员手机号码本身就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稍有头脑的人多半不会对此抱有过多奢望;二者,如果百姓通过手机与官员对话成为一种行政常态,省长市长处长们一个个都成了“青天大人”,谁能担保他们为了展示个人的“亲民形象”,不会因“亲自”超越相关行政程序,在某个问题的判断、决策上出现失误,以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反而留下一系列有碍民生的后遗症?数十年来,这样的亏我们吃得够多的了!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