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择校:刻意封堵不如积极引导

2010-08-21 22:28:12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郭立场    发布时间: 2008-04-11 11:09:26



    “小升初”本已禁止考试,而改制校却在秘密组织招考。山西大学附中知达实验学校,违规办学九年,近亿收入数成私分。不少学生家长还向记者反映,“知达”学校有诸多问题需引起重视并仔细查证,如由于面向全省考试招生,山大附中周围居民子女被迫远离住家求学;招生背后存在黑金市场,交易价超过5万元;每逢初三,成绩差的学生都会被秘密交易到其他学校,等等。(4月8日《中国青年报》)

    山大附中始建于1955年,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山大附中在全省4万多所中小学中率先“蜕变”,将其初中部分改为“民办”学校,定名为“山西省知达实验学校”,寓意知书达理。“知达”的出现,引发了许多争议和混乱。山大附中及其利益相关者则始终以“民办”学校辩称。按照山大附中副校长李道华的说法,“知达”教学设施花费上千万元,是用学生交的学费建的,一部分临时聘用的教师工资也用学费支付,国家没掏一分钱,怎么不是民办学校?他所说的教学设施,就是2001年修建的“知达”教学楼和宿舍楼。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广收钱财,2001年“知达”在校内划出一块地盘,建起“知达”教学楼和宿舍楼。改制之后,效果显而易见,“知达”的招生范围也从山大附中附近区域扩展至整个太原市乃至全省。每次考试,上万名学生和家长在坞城路狭小的空间内聚集数日,车水马龙,蔚为壮观,上下班高峰,交通时常阻断。

    择校作为一个历史问题,在被禁止了20年的今天仍然屡禁不止,在其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针对择校,如果仅限于一味的堵,那么类似山西大学附中初中部9年收费亿元的尴尬依然难以破解。当然,不否认政府的初衷是良善的,就近入学保证了儿童入学的方便与公平。可实际上,这不过是政府的一厢情愿,学校以及家长并不买账,山西大学附中初中部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肆敛财,家长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择校不止,便是铁证。就近入学也是一种择校,只不过择校的主体变成了政府,而不是学生个人。其实,择校本身并没有违背教育公平,它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而导致的产物,是学生及其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结果,而家长也有权力和义务为其子女更好地发展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选择。因此,只要学校之间存在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就会存在择校现象。择校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既然人们有这种需要与需求,政府就应该正视这种需要,并尽量创造条件去满足,而不是“一刀切”地予以全部否定,压制人们的教育需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分析我国的择校问题时,别国对择校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态度自然会对我国择校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其实早在19世纪,欧洲就出现了择校现象,时至今日,欧洲已成为择校制度较为完善、实施也极为广泛的地区。近十年来,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政府也开始提倡家长择校。在美、澳等国家,针对公立学校办学质量逐渐下降,办学模式单一重复的现象,政府鼓励家长自行在公立学校间择校,从而促进“美国公立学校体系中竞争的产生,营造着类似“市场”的某些机制。为此,美国还办起了很多诸如“特许学校”、“磁石学校”等较有特色的学校,并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了这些学校的创立。由此可见,其他国家并不禁止择校,而是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择校方式,以此来满足人们不同的教育需求。当然,我国并不是要照抄照搬别国的处理方法,因为我国有着与别国不同的国情及文化传统,但教育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处理类似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择校应采用什么手段的问题上,考虑到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经费比较紧张,优质的教育资源又难以平均分配,因此现阶段需要加强和改进考试制度。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我国应该对“以钱择校”这种择校收费形式加以调整和正规化,并积极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择校,使之在正常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从而促进教育更好地发展。有专家建议,对于学校所收的择校费可以采取让学校上缴一部分到当地政府,由政府将这些经费分配到薄弱学校,用来改善学校建设,从而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扩大学生家长们的择校范围,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这与目前“堵”的方式相比,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处理办法。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