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极”应声倒下中国书业如何痛定思痛

2010-08-06 17:34:38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发布时间:2010-01-28 15:43:18 我要纠错 【字号  默认 】【打印【关闭】

  在传统书店的“大象”和民营书店的“蚂蚁”之间持续了3年的价格战,中国最大的民营书店――“第三极”应声倒下,亏损7800万元。与此同时,网络书业在这场持久的价格战中异军突起,中国书业如何痛定思痛――

  书的“第三极”之痛

  3年前,中国最大的民营书店――第三极书局在北京中关村豪华登陆。2006年1月,紧邻中关村图书大厦和海淀图书城,一座书本层叠式的豪华建筑拔地而起。7月,“第三极”正式挂牌营业。这家根正苗红的民营书店“巨无霸”,迅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3年后,“第三极”再次走进公众视野。这一次是2010年1月20日,“第三极”宣告总亏损7800万元,正式关门停业。祸端是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这家曾经宣称要做“全球最大全品种书店”的书店从盛大开张到突然关闭,只用了短短3年多时间。

  这不像“大象”的倒下那么震动,也不像锅上“蚂蚁”的煎熬那么让人惊心。这家最大的民营书店,开店之初,即努力在传统书店的“大象”与民营书店的“蚂蚁”之间寻求“第三极”角色。这个角色现在宣告失败了。

  历经3年苦战的“第三极”倒下了

  最近一周,京城的许多出版社在年终清点库存时,不得不增加一个新的“业务”:如何做好“第三极”关门后的资金回收工作?与此同时,第三极将如何倒下也成为一个公众议题。

  这是不平静的一周。记者连日在“第三极”发现,要求追回未售图书、索要已售书款数的图书产品供货商和出版社发行人络绎不绝,前后有数十家单位的近百人守候在这里。现场还差点出现哄抢,警方及时赶到才维持了秩序。

  接下来的几天,第三极书局的店面和办公区里渐渐恢复了秩序,工作人员在店里平静地清理图书。26日,“第三极”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来书店登记的供应商,采取“先登记后安排”的原则,来店搬货必须出具退货经办人单位介绍信,办理相关退货事宜。至于个人用户的储值卡,这位工作人员表示:“请将您的信息在登记表中逐项登记,我们会尽快通知您今后的使用方法。”

  在第三极书局宣布关门停业之后,各大出版社即准备开会商量对策。记者26日从商务印书馆营销中心获悉,他们正在同各大出版社通气,希望可以召集多家供应商开一个会议,集体商量一个对策。人民文学出版社确认了这一消息,并表示由于单个供货商势单力薄,走法律程序的成本也比较高,所以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来降低各出版社的损失,也希望可以再次同第三极沟通,未来不排除进行共同诉讼。

  “第三极”的清退工作还在继续,但眼下出版社拿回货款的前景似乎并不乐观。“第三极涉及到全国上千家的图书供货商,清退工作估计不会太快结束。这意味着春节前很难拿到相关的货款。”作家出版社发行部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供货商都在焦急地等待第三极的货款返还方案,但目前还没有任何消息。”

  商务印书馆前副总编辑徐式谷先生向记者透露,在图书产业链中,大都采取“赊销制”,也就是先发货、后回款的交易方式。这样的做法让出版社一直被套住一笔钱,书店一旦破产,也就意味着这笔钱可能打了水漂。

  根据“第三极”提供的数据,书局存货总码洋147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02万元,货币资金30万元,主要负债供货商应付账款约2000万元,储值卡约400万元,中关村文化应付款500万元,净资产-1800万元,总亏损约7800万元。

  针对上述状况,“第三极”日前表示,目前还在处理顾客储值卡登记以及供货商清退事宜,对于下一步货款的返还,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方案。“第三极”的倒闭给各大出版社敲响了警钟,有出版社此间表示:未来在供货上对民营资本或许会更加谨慎。

  “大象”与“蚂蚁”的价格战

  第三极书局所在的第三极大厦本身是一个地产项目,原名叫中关村文化创意广场。公司成立之初希望做一些新型的商业地产项目,以文化为概念布局,书店只是一部分,分为时尚馆、人文馆、科教馆和生活馆,整个大厦其实是大型产权式文化主题商场。虽然第三极凭借其新颖的商业模式以及书店舒适的环境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但同时惨烈的价格战阴云也从其开张之日起就一直笼罩在书局上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关村一带的书店格局颇有象征意味。尤其在“第三极”宣布停业后,当下的中关村图书大厦、海淀图书城在冷清中有一番热闹,北大、清华、圆明园一带的民营书店仍然活跃却有一番清冷。这些都无法掩饰“第三极”的尴尬。

  第三极的老职工王先生告诉记者,“第三极从最初就陷入了价格战的困局,进退维谷。开业时为期一个月的促销活动,或许威胁到了中关村图书大厦和周边的书店,价格战一拉开就没有停息。”

  老王把这场价格战比作一场“大象”与“蚂蚁”的战争。民营书店崛起的前几年,许多人都形象地把新华书店比作“大象”,把民营书店比作“蚂蚁”。当时比较形象的说法是,大象不能跳舞,蚂蚁可以搬家,可以搞活中国书业。“现在要换一个角度来看了。”

  他说,2006年7月15日,第三极书局正式营业。一街之隔的中关村图书大厦仿佛未卜先知,全场图书一夜之间执行了七五折,与“第三极”针锋相对,随后“第三极”也无奈地打出了七折。

  “当时第三极书局向各大出版社和供应商去了一份书函,里面陈述了中关村图书大厦价格战带给书局的压力,并且希望得到各出版社的鼎力支持。”老王说。

  就这样,在仅隔一条街的两家书店间,这场价格战一直持续了四个月之后回到了八折,此后一直延续至今。老王向记者介绍,以八折的折扣战,就挤掉了书店毛利的60%。价格战3年吃掉了第三极书局约5000万元的利润。按照六折从出版社拿书计算,书局只有两折的毛利,扣除掉房租、水电、员工工资,书商的利润仅仅在三到五个点。

  价格战在3年时间里“吞”掉了这座中国最大的民营书店。也由此暴露出了中国民营书店的致命弱点。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书店――百荣书店,两个月后便宣告倒闭,而此前上海思考乐书局北京店开业不到一年就匆匆地关门。就出版商来说,一般都以能进入国有书店的销售网络为荣,给予国有书店的书籍账期较长,而对于民营书店,无论其规模多大,在给书数量和账期上还是有所限制,在发货速度和价格方面两者待遇也不同。

  相关资料显示,绝大多数新华书店主要依靠教材教辅生存,利润的70%~80%都来源于此;在农村,这一比例甚至超过90%。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教材占据了中国出版业80%的市场份额。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般图书销售始终是低迷平淡,而占整个图书市场71%的教材、教辅类图书,却保持旺盛的人气和充足的市场空间,所以不少民营书业起步就扑向教辅市场。遗憾的是,“第三极”的倒下表明,民营书店在“教材”这块市场是很难进入的。此外,整个图书零售业还面临着盗版书与电子书的冲击,图书市场存在萎缩之忧。这又对于普遍只做零售的民营书店来说,相当于承担了其中的大部分压力。

  民营书业路在何方

  第三极的倒下或许只是民营书店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国已经有多家民营书店因为危机重重先后倒下,席殊书屋、明君书店、思考乐书局等曾在京沪名噪一时的民营连锁书店,也都因为欠款、欠薪相继关门或被收购。

  无独有偶,几乎每一家民营书店的倒下都会引起整个书业的一次阵痛。紧接而来的是,众多出版社以及图书发行商都会被书店倒下后欠款弄得焦头烂额,拿着巨额账单叹息不已。

  然而,没有硝烟的“价格战”并没有因此停息而且还在铺开。值得关注的是,当卓越网、当当网等网络书店崛起后,这场价格战已经不仅局限于实体书店,而是把价格战带进了新领域。这背后潜伏着阅读理念的变革和图书消费模式的转变。

  按“第三极”的计算,传统书店八折售书才能勉强赢利,七五折就会出现亏损。基于这样的看法,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不久前联手推出了《图书公平交易规则》,规定“网上新书销售不得低于八五折”。显然,“八五折”是一个让传统书店能够持续经营的生命线。

  由此不难看出,“大象”和“蚂蚁”的价格战转移了新战场:网络书店。对于出版发行行业来说,这是一件意味深远的大事。为此,“第三极”的应声倒闭绝不是一宗个案,很大程度上还意味着传统形式的书店不能再把互联网视为对手,而应该在承认互联网主流地位的前提下,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记者调查中发现,借折扣崛起的网络书店并没有因“限折令”而退步。“限折令”也在争议中艰难前行。值得注意的是,“限折令”上还有《反不正当竞争法》,这注定“限折令”救不了民营书店的困局。相反,如果传统的出版发行行业不能尽快适应互联网对图书业态的改变趋势,第三极的命运将成为一个象征,在它身后,将会有更多民营书店倒闭。

  记者从当当网了解到,虽然书的折扣低得惊人,但网站早已实现了赢利,2009年还突破了日均销售过千万元的大关。而目前国内大中型的单体书城,日均销售一般还在200万元左右徘徊。这种利润差价的格局,有可能在今后愈演愈烈。(雷新)

来源: 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