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深圳:小擦碰堵路罚五百

2010-11-16 17:35:24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快处快赔新规今日起生效,适用于未发生人员伤亡、车辆可安全驾驶的轻微事故

摘要:在半个月的过渡期后,深圳备受关注的快处快赔新规今天将正式生效。从今天开始,凡是未发生人员伤亡且车辆可安全驾驶的轻微事故,如果继续堵路等待交警与保险人员将被处罚。

    一场小擦碰,出事的小车司机把交通警示牌置于车前方,小车车头撞坏,等待救援。    实习生 叶志文 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资料图片)

    南都讯 记者刘春林 通讯员 夏旭昆 杨静 在半个月的过渡期后,深圳备受关注的快处快赔新规今天将正式生效。从今天开始,凡是未发生人员伤亡且车辆可安全驾驶的轻微事故,如果继续堵路等待交警与保险人员将被处罚。除了罚款500元外,违章引发事故车辆的违法行为还将被处以违法行为两倍的罚款。

    据深圳交警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事故发生后,当事人不立即撤离现场、占道争辩引起的交通堵塞,已成为目前道路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交警部门介绍,快处快赔新规生效后,小擦碰堵路除了要被处以500元罚款外,引发事故的违章行为还将被处以违章罚款额度两倍的罚款处罚。

    尽管深圳交警部门近期不断进行了宣传并设定了半个月的过渡期,但是不少车主对于快处快赔的程序性问题仍然一头雾水。有车主提出,快处快赔的实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半个月显然不够,可否设定一个首违免罚的措施,对于初犯者进行教育并记录在案,若再犯则直接处罚。

    近段时间,市民马先生对于快处快赔一直十分关注,并仔细研究了快处快赔的有关流程。但是马先生反映,并不是每一个司机都可以完全清楚整个流程。“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双方驾驶员发生事故后,都没有相机该怎么办?这种情况是否也要处罚呢?”马先生表示,希望交警部门可以在执法过程中更加人性化,借鉴目前对违法停车采取的敬告等方式,对于首次触犯规定的司机免予处罚并记录在案,如果再犯则直接进行处罚。

    对此,交警部门表示,只要在两年之内没有交通违规,那么首次触犯快处快赔新规可以申请免罚。据了解,下一步,交警还将积极提请保险监管部门,研究将此失信行为依法与保险费率浮动相挂钩。做到一旦失信,失信成本提高,费率上涨,让失信人步步受限。交警部门呼吁,希望各位驾驶人在发生事故后不但能够快撤、还要能够诚信守信,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如确实有特殊原因无法“快撤”,一定要报警详细进行备案。

    操作指引

    快处快赔三种模式

    ●一是“快处快赔”。符合“无人受伤、深圳投保、事实无争议”条件的事故,不必等待交警前来处理。双方报警、拍照或标记事故车位置后即可撤离现场,填写《交通事故事实形态确认书》后直接至遍布全市的43个快速理赔点进行快速保险理赔(具体位置和联系电话可登录交警局网站查询)。

    ●二是视频远程引导处理。发生交通事故后立刻报警,如道路交通监控视频能够现场录像,则交警和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将对事故现场进行录像取证。事故现场录像的视频,将直接作为保险理赔的证据和材料使用。

    ●三是交警简易程序处理。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后,如对发生事故的事实有争议、事故车损坏无法移开的,应迅速报警等候交警前来处理。交警至现场后经调查制作《事故认定书》。当事人可依法自行协商损害赔偿事宜。

    事故一方耍赖咋办?

    在市民反馈的意见中,不少市民对于快处快赔中一方事故当事人耍赖该如何处理提出了担忧。如果在处理过程中有一方当事人消极、推诿或不承认该怎么办呢?对此,交警部门也制定了相关制度的保障。

    一是在现场撤离后矢口否认,不承认事故事实,不愿承担事故责任的,他方事故当事人可再次向交警报警。交警可以报警记录,现场照片或者其他在场证人,车辆和现场基本痕迹,更可凭道路的各类视频监控探头(目前全市道路覆盖率已经达到70%以上,主干道基本做到了全覆盖)确认事故事实,辨明责任。查证属实后,交警将对其造成责任的违法行为处双倍处罚。

    二是消极、推诿,不如约至保险快速理赔点理赔,致使对方对《交通事故事实形态确认书》真实性产生怀疑的,可以再报警。交警将锁定车辆信息和驾驶证信息,依法传唤该人至公安交管部门办案场所,全面调查核实该事故,督促当事人尽快履行自己的义务。

    三是如果提供虚假车辆、驾驶人、保险信息资料,骗取他方当事人信任的,交警将按照交通肇事逃逸一律依法处一万元罚款,并处暂扣机动车驾驶证三个月,并处15日行政拘留。同时还将其行为通知信用征信机构录入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供有关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查询;如该行为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