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新审查政策依据,制止农村圈地运动

2010-11-14 00:15:41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摘要:国土部11日召开会议称,将立即着手修改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相关文件,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称,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侵害农民利益等问题。

    国土部11日召开会议称,将立即着手修改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相关文件,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称,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侵害农民利益等问题。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分析说,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采取强拆的措施,强制农民上楼是要禁止的。另外,邹晓云也建议,在新的制度里,应该赋予农民否决权。“指标卖不卖农民可以否决,才能更好地维护农民权益。”

    经过媒体首轮报道和评论后,整理农村土地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开始公开化,如果任由乱象蔓延下去,圈地运动将对农村和农民造成无法预计的损害。作为直接出台土地整理政策依据的国土部,以及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行为负有督察之责的国务院,都能够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圈地运动,并且释放出信号,有意在政策源头上加以整饬,这都是比较好的转变,需要更进一步采取实质举措。

    目前正在全国24个省市区展开的圈地运动,基本上都是静悄悄进行,农民猝不及防,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民众对这个严重问题的警觉。包括本次社论在内,本报已经发表了三篇社论和若干专论论述这个问题,今天出版的《南方评论》周刊也有专门的深度述评涉及圈地运动。若论召集舆论,强化对这个土地新威胁的理解,还需要更多的文章,尤其是需要最多数的大众,合力促成对圈地运动的正确取态。

    通过整理农村土地来改善农村和农民境况,这是国土部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办法的理由之一。可是在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中,过度征用土地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于大规模地强制收回农民宅基地,美其名曰“上楼运动”。这这个过程中,政策成了支撑土地财政畸形扩张的有利工具,成千上万的村庄被合并,农村的面貌发生了令人心痛的改变,屡有不堪的情况出现。

    这项直接催发了圈地运动的土地试点政策还在朝向失控的方向发展。除去现有的24个试点省市区,剩余省市要求加入试点的呼声很高。而且,现在的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开始由省里审核,这加重了政策被滥用的无序局面。试点市经常擅自扩大土地指标,比如河北就曾超标数十倍。不良政策衍生非法交易行为,如市际间交换土地指标,变相地加重圈地运动的危害程度。

    圈地运动的危险不必多言。眼下需要紧急展开的工作是,国土局和中央政府要迅速审查试点政策的漏洞,实事求是地督察地方政府,严肃认真地处理好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圈地运动提供合法性的试点政策,已经在大部分国土上实行了四年之久。残酷的事实证明,这项试验性的公共政策有着被权力绑架的根本缺陷。在政策发育为一种稳定的既得利益来源之前,政策的结果与目的已背离得太远,对农民权益及农村未来带来不可弥补的危害,应该有勇气考虑废止它们。如果时间耽搁得越久,土地新政被扭曲就会更厉害,也会制造更多、更普遍的基层不稳定。

    制止圈地运动,还需要舆论和大众参与。大多数人(家庭)三代以上都与农村有亲缘联系,大众应该将这轮土地政策的全部真相告诉农民。既让他们知道正常执行政策的好处,更要讲清楚违法违规动用政策的恶性。让农民有能力辨析土地执行中的陷阱,学会捍卫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私产权和其他权力,让农民能够识别谎言,反制政策变形。这一方面的不足还很让人担心,需要大众努力。

    反对圈地运动,促成土地权益的觉醒,就要仔细辨析宏观上发展经济、中观上建设新农村、微观上改善农民生活等口号的真实意图,祛除蒙蔽人心、打着政策旗号圈地的不端行为。这样做,不止因为圈地运动会彻底改变农村生态和乡土文化,也不仅在于审美意义上,还在于它会非法动摇所有人利益。农村和城市并没有截然分野,农村农民的损失未尝不会演变为城市市民的损失。这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针对农民的利益损害已在蔓延,其他人不该袖手旁观。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