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价,车改,哪一个都不能忘了民生

2010-08-28 07:04:11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成露    发布时间: 2009-07-26 09:41:45



    最近两个月来,各地水价涨声四起。有的地方已经涨价,有的地方刚刚听证,有的地方正在酝酿。伴随水价上涨的是民生忧虑,就目前各地听证会传来的民声看,不少人质疑多个地方水价上涨“合法不合理”,更担心水价上调会陷入过去公共产品涨价的怪圈,一厢情愿地认为“在百姓可承受范围”,不顾普通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

  这轮水价上涨,各地给出的普遍理由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长期以来水价构成不合理和水价偏低,远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导致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不少百姓反驳:动辄跟人家发达国家比水价,怎么不比比国民收入?

  其实,像水、电、气、油等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其价格遵循市场规律以及供求关系出现正常上调,老百姓能够理解。担心的是,企业为了谋取暴利,天天拿“亏损”、“经营困难”说事,围绕老百姓的“钱袋子”打转转,丝毫不顾及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和压力。而这种“涨价”套路,老百姓已经多次领教。

  不过,近段时间以来,各路专家们倒是提供了一套支持涨价的新思路:高调宣扬“低价是补贴了高收入者,而不是资助了低收入者”。此招真的高明。打着“制约富人、资助穷人”的标签,公共产品涨价就穿上了一件格外体面光鲜的外衣。然而,令人忧心的是,盯着富人水平的涨价标准,能不能让普通百姓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承受得起?制约富人的涨价逻辑,能不能到头来真的让穷人受惠?怕就怕没把富人约束住,倒是让普通工薪阶层承受不起,给骆驼背上又添了一把稻草。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忧,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两部门近日为此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在推进水价改革过程中要严格履行水价调整程序,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尤其要做好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工作,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

  也许与其他公共产品相比,水价调整的步子比较缓慢;也许与其他国家相比,水价长期处于中低水平,但这显然不能成为一下子拉高水价的理由。合理把握水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尤其是水价矛盾积累较大的地区,更要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分步到位,不可低估提高水价对百姓生活,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影响。

  根据民政部门的测算,像上海一户经济困难的三口之家,生活节俭,每月用水11吨左右,调价前水费约21元;调价以后,每月增加30%以上的用水支出。水价上涨的同时,能不能做好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工作,能不能减少水价调整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防止他们因此而降低生活水平,是水价合理调整最重要的参考点。毕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用水、用电等问题,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民生。

  体贴民生的不光是公共产品价格的调整。现在,不少地方推行车补,本是件好事,但结果却让大家越来越担心。以发放可规范、可控的车补,控制官员不规范、失控的公车福利,似乎已成为当下车改的主流模式。有的地方,在积极推进这项改革,随着出台更规范化的举措和加强监督,车补在争议中逐渐获得了市民的理解。但也有一些地方,简直就是借助车改贪婪捞钱,激起百姓反感。

  比如某地“每年车补最高8万元”相当于“平均每月近7000元的车补,每天近250元”,当地居然还理直气壮地宣称“比过去节约了”。到底有没有考虑到社会承受能力?了不了解地方的实情? 有舆论对此直言――“车补8万算节约,是权力编造的改革幻觉”。

  无论是水价普涨,还是公务员的车补,国企高管的年薪,罔顾民生现实,忽视社会收入差距,不考虑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眼睛一味朝外看,盲目攀比,想怎样就怎样,恐怕没那么便宜吧。



来源: 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