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院为职业打假人正名是正本清源

2010-08-28 06:49:49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奚旭初    发布时间: 2009-06-24 14:09:11



    记者昨日从北京石景山法院获悉,该院近日发布的《石景山法院消费者诉讼纠纷的难点及解决办法》首次明确:职业打假人视同于普通消费者,具有消费维权类案件的原告主体身份。这是北京法院首次正式确定职业打假人的消费者身份。(6月23日新华网)

    北京法院的这个认定,是正本清源之举。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之日起,有关职业打假人算不算消费者的争议就一直不断。有观点认为,职业打假人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索赔,带有明显商业目的,所以职业打假人不应等同于“消法”意义上的消费者。而在消费维权类案件审理中,被告厂商的第一个抗辩理由,也是职业打假人不是普通消费者。每听到被告厂商的这种自辩,总有一种面对无赖却又无奈的感觉。而如果有了法院不支持职业打假人的判决结果,则更让人多了“只许放火,不许点灯”的悲愤。

    在民间,职业打假人从其出现那天开始就获得了百姓的认同。百姓认同职业打假人的理由有两条,很简单很清晰。一:先有知假造假、知假卖假,才有知假买假;没有造假、卖假,自然就又会有买假;与其责备知假买假,不如严打知假造假、知假卖假。二:知假买假本身就是为打假,因此不管其目的如何,都有助于遏制假货猖獗,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更有人问,封杀知假买假,是长谁的威风灭谁的志气?

    从司法实践看,消费者在消费维权类案件中,多处于弱势地位,而职业打假人无论从举证能力,诉讼经验都高于一般消费者,因此确定职业打假人在消费维权类案件中的主体资格,更有利于净化消费市场。事实上,对于个体消费者而言,无须去追究其购买商品的真正需求,个人只要能证明购买行为已经发生,且不是用于再销售,不考虑购买数量多少和是否实际用于个人消费,都应该认定为是消费者,即是适合的原告。否则不是胶柱鼓瑟,就是作茧自缚。

    经过比较与鉴别,现在北京法院终于确定了职业打假人的消费者身份。这个认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否会促使更多职业打假人出现,不妨拭目以待,然而其间对于维权理念的张扬,以及对知假造假、知假卖假的无良厂商形成的威慑,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如果今天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此事的价值,那么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能深切领悟到其破冰意义。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