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长殴师:都被逼疯了!

2010-08-28 06:43:37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徐迅雷    发布时间: 2009-06-17 13:42:24



    《南方周末》曾刊发一位安徽籍高三学生的来信《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引起很大反响,如今吉林省这位殴打监考老师的家长,其实也可以写一篇文章,题目同样是《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

    这位名叫陈玉芳的母亲,因辱骂、殴打监考老师被治安拘留,从而出了名。她的儿子主要是物理不好,她于是自作主张,花钱买“作弊”,结果孩子作弊败露,被驱逐出考场。陈玉芳找到监考老师,歇斯底里地发作了……“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不该帮孩子作弊,更不该失去理智去找监考老师。这件事中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我感到非常后悔。”(6月15日新华社)

    考生家长这个特殊群体,还真是可怜的。他们有一些真的被中国教育逼疯了,失去了理智。在疯狂的应试教育下,“教育是最高的善”早已成了一句空话。有权力有关系的,可以通过加分、保送将孩子弄到好的大学里去;没有权力资源的,于是就想着通过作弊的非法手段来获得高分。有些“加分保送”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作弊,只不过较为冠冕堂皇而已。

    “在某种意义上,要说极端一点,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摧残年轻人。”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最近说,“但是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吗?怎么去做?我们得想办法改革。”是的,应试教育不仅摧残年轻人,还摧残中年人――学生的家长。如何改革?前头有实践,远方有榜样,就看我们是不是下定决心去改。

    日前民间推出高考改革方案,提出高考不应全国“一张卷”,不同类型的院校以及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考试科目,建立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实现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有多次录取机会。我很赞同这样的改革思路。应考的机会多了,选择的余地大了,“为一门物理而作弊”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更为重要的是,人与人是不同的,人的差异性最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既然可以“因人施教”,那为何不能“因人施考”?一张通用的试卷,把千差万别的学生收编成一个模式,这恰恰就是中国考试的最大弊端――不塑造个性,只打造共性。

    在美国招生官那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在中国招生官这里,每个学生只是一个分数――表达这层意思的,是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闵婕。在高二时,闵婕就投考了美国大学,结果被耶鲁、普林斯顿等14所美国著名大学录取,她最后选择了“培养总统的摇篮”耶鲁大学。央视《面对面》专访闵婕,日前做了一期《优秀学生之路》的节目,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闵婕的成长,是“因人施教”(或曰“因材施教”)的成果;她被那么多美国名校录取,则是得益于人家的“因人施考”(或曰“因材施考”)。

    人是教育之本。“因人施教”是素质教育,“因人施考”即素质考试。“因人施教”能弘扬一个人的个性,“因人施考”可发现一个人的特长。而应试教育和现行的考试方式,则是相反,它要把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人统统变成火柴盒里整齐的火柴。有位中学老师曾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说得很深切:“中国的这种应试教育,使多少有特长的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社会是多元的,教育也应是多元的,应试使学生的创造性沦丧。每看到坐在后排的偏科生,我就感到一阵阵心痛,其实他们是有才的,就因为分数达不到而失去再受教育的机会。”

    “因人施考”已有较好的现实实践,那就是自主招生。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步子迈得最大,校长杨玉良说得好:“在选材上,判断起来最准确的不是一张考卷,实际上是教授。高考不能让一部分人的智力发挥到极限,但是自主招生可以。”我是大力赞成高校自主招生的。自主招生要一个个考生面试,这就是“因人施考”,更能发现人才,发现考生的个性特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说,他们学校去年自主招生是270人,约占14%,今年招了370人,约占21%,今后要逐步扩大到500人左右,约占28%;他们少年班招生30年,没有发生任何腐败行为,没有谁说少年班招生走后门。只要有正常的制度设计和正常的监管,自主招生实际上是很难“作弊”、很难腐败的。我建议,将有违公平、容易“暗箱操作”、可能成为另类作弊的加分保送部分统统由自主招生替代之。

    考生家长之殇,本质上是中国教育和考试制度之殇。要想浴火重生,惟有大胆革新。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