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站在现实立场解读“公众环保指数”

2010-08-28 05:16:30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刘文宁    发布时间: 2009-01-23 10:49:03



    在环保事业起步不久、民间力量尚没有强大起来的现实下,政府部门的强力引导与示范至关重要。最需要的是提升公众对环保前景的信心,让公众从政府行动中看到希望与激励的力量。

  关于“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8)”调查数字的解读,成了近日不少大小媒体的话题。调查结果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公布。调查显示:2008年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中排名第三,紧跟在“物价问题”和“食品安全”之后,已连续三年进入该项调查公众关注热点的“前三”。

  本报本周一的一篇报道,将对调查数字的解读落脚为《环保:公众如何变“抱怨”为“行动”》。因为调查显示,尽管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意识在增强,81%的公众认为“我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却只有26%的公众表示“经常采取环保节能行为”,47%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向有关部门举报环保违法行为,公众的环保意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环保参与度不高,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全体公众的自觉行为依然任重道远。其中,环保素质仍是“洼地”,并成为制约环保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因为高达72.2%的公众不知道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能够正确回答“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机构是地方人民政府的公众仅为11.2%.

  这样的数字并没有责备谁的意思,因为它的主体是公众而非特定人群,为其脸红的人不会太多。但这不等于问题不严重。

  环保素质、环保意识是公民素质、公民责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将公众环保意识与行动的讨论放在公民责任的平台上,就更容易认清问题的实质。期望某些与同类相处还不习惯考虑对方感受的人肯为环境的事操太多的心、尽太多的力,现实吗?看看我们周围,大街上痰迹、小区里宠物粪便不时“横空出世”,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者如入无人之境,在如此公民素质之下,环保素质有可能“单兵突进”吗?尽管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洗礼,国民公德意识有了一定强化,但德行、素质之类的东西,并不是连着吃一个星期的红烧肉,脸色就能迅速红润那样来得快。

  由抱怨到行动,要澄清一个观念,并不只是少用塑料袋、自觉给宠物收拾粪便,才是环保行动。主动举报污染现象,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合法渠道呼吁政府部门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如公开环保信息、细化立法等,都是典型的公民环保行动。而这些行动体现的参与环保意识,更是我们的弱项,也是更较真的指标。

  期待所有的人或大多数人为了环保事业而义无返顾,并不现实。我们的社会需要为未来、为某种理念而无私奉献的人,但他们真正能够起到的引领社会的作用,往往并不会立竿见影。这一点,我们不能过于乐观。现实当中,人们看到的是为环保公益事业四处奔波者,最终身心疲惫,得到的道义上的支持往往多于现实的成功。一些环保民间组织在艰难而孤独中坚守。在此情形下,我们最需要什么?是提升公众对环保前景的信心,让公众从政府行动中看到希望与激励的力量。

  调查显示,当前环境保护中“政府强势、企业忽视、公众漠视”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极为吻合。在环保事业起步不久、民间力量尚没有强大起来的现实下,政府部门的强力引导与示范至关重要。“政府的环保信息应该更公开”,“应该进一步提高对环保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效率”,政府部门应该从公众期待中看到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相信,调查本身、数字公布的本身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警示―――它不只是对学者而言,更应该是对全体公众,包括政府相关部门。



来源: 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