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民意被冷落会流向何方

2010-08-28 04:47:47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吴龙贵    发布时间: 2009-01-09 15:28:22



    近日,《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推出“地方政府开通社情民意通道,你们那通了吗”网络调查,反响热烈。截至1月5日零时,7天共有7111人次参与调查。调查显示,96.8%的网友认为“不畅通”。

  地方市长信箱、市长电话等应时而生,曾让民众欣喜不已。然而,不少却只有开通,没有维护,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由于缺少有效的刚性制约机制和问责制度,这项政府部门的基本工作被严重边缘化。

  被冷漠对待,并不代表问题消失了。应当正视的问题是:民意走进了死胡同后最终会流向何方?

  一是以更高成本的途径寻求解决问题,譬如通过信访和司法途径。这样当然也能解决问题,但与成本更低廉、效率更高的民意通道相比,无论是公共资源还是政府信用,都做了不必要的牺牲和透支。

  比这更严重的是另一种更激烈的方式,比如去年连续发生的几起群体性事件。无论是瓮安事件,还是多个城市的出租车罢驶事件,其实最初都是因为一些问题并不大的民意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最终酿成大事件。

  用学者毛寿龙的话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无法找到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这样的协商通道,只是像《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的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没有发挥效用而已。各地政府应该明白,让民意通道真正起作用,既是在为民办事,也是在减少自己将来可能遇到的麻烦。



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