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隐性辍学”的社会危害不可小视

2010-08-28 04:30:15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郭振纲    发布时间: 2008-12-24 14:22:28



    据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隐性辍学是一个沉重的现实,一种逼近的危机。它关乎一群活生生的、迷惘而又无奈的孩子,更是对家长、学校、社会良心和责任的拷问。”日前,云南省政协委员兰靖呼吁更多的人关心中小学生的“隐性辍学”问题。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落实,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加上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控制辍学率的重视,在很多地方,那些未完成学制规定年限的教育而中断学习、离开学校的辍学生比例越来越少。相比较而言,那些发生在学校环境之内的“留住学生的身,留不住学生的心”的“隐性辍学”现象,其危害性并未被很多人认识到。

  “隐性辍学”指的是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心思不在学校、不在课堂,不重视学习,混日子,仅将学校生活当成必须完成的一个阶段。有的是虽然在学校编册内,但较长时间离开课堂从事与学习无关的社会经济活动。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样的学生在一些地方是一个人数不少的群体,尤其以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最为突出。

  促成“隐性辍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学生角度看,主要是学生对学习没有激情,把学习当成了任务和负担,怕困难。从学校角度看,主要是现有的教学体制使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从老师角度看,升学率驱使老师把精力主要用在好学生身上,忽视了对成绩中下等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导致一种教育“冷暴力”在一些学校蔓延,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隐性辍学”给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严峻课题。“隐性辍学”导致这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道德素质低下,社会责任感差,甚至成为问题青少年。网瘾、早恋等问题基本上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

  不仅如此,“隐性辍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储备,基础薄弱,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差,给接受继续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即使毕业进入就业领域,他们往往也是低技能、低素质的劳动力,成为就业的难点,更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从而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众多难题。

  “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将给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不利影响。不论从培养全面成长的人才角度,还是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目标出发,重视“隐性辍学”现象并积极治理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务之急。



来源: 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