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士后”本质上就是“零薪就业”

2010-08-28 05:00:53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瞿方业    发布时间: 2009-01-16 14:48:16



    “博士后是到了企业接着搞科研,硕士生、本科生也可以套用这种模式提高自身素质、缓解就业压力。”最近,北京市政协委员孙狄提交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方案的建议》,见招拆招为毕业生和企业解决就业、招聘难题。

  个人认为,孙狄委员的建议本质上不过是延缓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法,而非着眼于人才培养。学生专业水平的标准早已非常成熟,即学士、硕士、博士,在博士之后欲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还可以进入科研机构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显然,博士后者,是为进一步提高专业研究水平而设立。而“学士后”之类,着眼点显然不是专业水平――一般大学生毕业后要提高专业水平,完全可以考硕、考博,何须“学士后”、“硕士后”。

  其实,孙委员对“学士后”、“硕士后”说得非常明白,“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企业进行见习,不算被企业正式录用,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只发生活费,企业免交养老保险”,说白了就是“零薪就业”。如此看来,“理论”已经滞后于现实了,许多大学生为了取得工作经验,早就无奈“零薪就业”了。

  其实为延缓就业压力的奇招早已有之,近年来大学一再扩招,延缓就业压力就是原因之一,2008年,对研究生进一步扩招,背后的根源仍是就业压力。显然,扩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压力,而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学生总要毕业,总要面临就业。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国家层面来讲,是为提高国民素质,就公民个人来讲,就是有一个好工作。如果不想方设法解决就业,而一味地玩“拖”字战法,实在是非常不明智,是在回避矛盾。

  这种“学士后”、“硕士后”制度实行,不仅无助于延缓就业压力,反倒可能让就业形势更加紧张,试想,如果企业能在两年内白用那么多“学士后”,还会正式招收员工吗?他们至少是想方设法少招员工,多用“学士后”,并以此来减轻成本。而就眼下看,“学士后”们实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将有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需安排就业,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

  要让大学生都找到工作,还得踏踏实实发展中小企业,让更多企业走出困境,以期产生更多就业岗位;同时改变过去简单加工的出口产业导向,让企业产生更多技术人才、研究人才的需求;还应放开金融、电力等垄断性行业的服务性岗位,以扩大大学生就业路径。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出来,强大起来,就会增加更多岗位,而那种对学生就业玩“拖”字战法的想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来源: 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