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孟苏”缘何骗倒一群时评家

2010-08-22 05:14:47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司爱武 韩建平    发布时间: 2008-07-18 10:16:59



    日前,武汉上演一出“低分高能”学生“鲤鱼跳龙门”的传奇故事:一名高三女生尽管高考仅有445分,但因一个不经意的助人动作,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录取,同时还给予2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 。这则消息被人们津津乐道,女生张孟苏更被视作综合素质强于考分的代言人。然而,新加坡5理工学院否认录取张孟苏 。(7月15日《新闻晨报》)

    刚刚看到张孟苏被“录取”的消息,笔者就感到不可思议。众所周知,445分的成绩,在国内上三本院校都有些困难,居然因为一个拆雨蓬的小动作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录取,真是匪夷所思。然而,就是这样一则充满悬疑的新闻,竟然受到众多时评家的追捧,《张孟苏经历所带来的启示》、《国外大学录取低分女生不是奇迹  》、《学习新加坡招生老师好榜样》一大批唱赞歌的评论“横空出世”,喝彩声充斥着各大小报纸和网站的重要位置和版面。

    在我的印象中,时评家都是头脑清醒者,起码时评家的逻辑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个人智商不比平头百姓差,对真伪的分辨也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此次众多的时评家却似乎集体发烧,不能不让人感到叹息。

    时评家们为何会集体“发烧”,这固然与时评家的惯性思维有关,但更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在期待“张孟苏”奇迹的发生,我们都在期待低分高素质学生身上能发生“灰姑娘”的故事。也许正是出于这种渴望,时评家们才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通猛写,把中国传统教育批的狗屁不是,而把新加坡高校视为重视素质教育的标兵和典范。

    说实在话,我也希望“张孟苏”奇迹能够发生,但我坚信目前是不可能的。新加坡高校再怎么重视素质教育,也不会因为一个微小的动作而录取一个被中国高校所遗忘的学生,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可录取的学生就太多太多了。

    当然,当“张孟苏”事件被曝是假新闻后,恐怕最难堪的还是那些为此事呐喊助威的时评家们,他们会说自己上了又一个“周老虎”的当。有人说,那些标榜助人为乐美德成就了“张孟苏”的时评人可能会因为“张孟苏”的谎话而到处找“老鼠洞”。

    而实际上,不管怎么样,作为时评人,作为经历过这样的教育选拔体制的一员,作为对于中国教育心怀期望的中国人,我理解那些为“张孟苏”欢欣鼓舞的人们。而“张孟苏”的故事也赤裸裸的揭开了人们期待已久的“教育选拔体制改革”的现实,更赤裸裸的表现出公众对于高考“分数至上”选拔的质疑。

    如果说我们真的上了当,与其说是“张孟苏”惹的祸,不如说是我们的心魔作怪。如果我们没有上当,那么我们就应该接着为“张孟苏”奏凯歌,并进一步将“张孟苏”所带来的教育改革的反思推到人们的面前,期许新的教育局面的到来。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