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共品的饥渴需求

2010-08-22 04:43:10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徐迅雷    发布时间: 2008-06-27 14:04:08



    活泼泼的当下,生命正在进行时。可现实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百姓有许许多多实在困难,有许许多多现实困苦,这就构成了公众对政府的诸多需求。政府作为公共品的提供者,需要正视这种需求的饥渴性。

    这是两则来自广东的新闻:东莞市财政将拿出逾1.2亿元,向12.2万低收入户籍人员发放“红包”――临时生活补贴,标准为每人1000元,且是首次补贴低保“边缘户”,以减轻CPI上涨的影响(6月26日《广州日报》)。广州市市长局长区长镇长同步“摆摊”接访,万人冒雨排队等候,大接访场面非常火爆(6月26日《羊城晚报》)。

    这都是为百姓着想的大好事,前者关乎生活,后者关乎境遇。东莞是我国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还有12.2万低收入者需要政府的补助;广州市是省会城市,还有上万百姓要向政府反映各种情况,希望得到解决,比如一位市民向市长“诉苦”:祖屋被政府征用,却连发票收据都没有……

    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百姓服务、向公众提供“公共品”。无论是“信访接待”还是“生活补贴”,都是一种公共品。我国越来越重视打造“以人为本”的民本政府,已越来越多地提供各种公共品,但相比于公众的巨大需求,“公共品”尚属“稀缺品”。各级政府的官员还真不那么好当的,想要做好百姓的事、让老百姓满意,任又重,道且远。

    对于地方政府来讲,若把每位百姓装在自己的心里,就得“在每一叶花瓣上细数阳光”。中央政策是“长传冲吊”,地方政府要“短传渗透”。在操作层面,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努力,那么百姓是难以正常地从政府那里得到渴求的公共品的。比如缺少接访,就有大批百姓去上访,甚至付出巨大代价去京城“告御状”。

    在现有运行体制下,百姓对政府的依存度是很高的。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们的温总理不到第一线还真不行啊。政府不仅是最大的生命救援者,甚至还是最大的心理救援师,有位心理咨询师就说:温总理的温暖的话,是对受灾者最好的抚慰!百姓总是这么相信政府、依靠政府,都江堰市市长许兴国也说:“我当时的感觉,市政府成为老百姓唯一的求救点,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

    若说为政府分担,那么重要的路径就是要发展非政府组织,也就是让民间团体、群众组织发挥更大作用,这就是“民间促民生”。比如民间的慈善组织就很重要,因为慈善提供的是“准公共品”。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宣布退休,将580亿美元家产全部捐给慈善基金会,其盖世捐赠演绎了盖世传奇,那样巨额的财富,能为多少困难民众提供帮助啊!我想,马克思若是遇到比尔・盖茨,也一定赞赏不已。

    我们“民间促民生”的能力尚未达到质的飞跃。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政府要努力从管治型转向服务型,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作为地方政府,不可“有钱不愿出”“有力不肯出”。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要正视公众的需求。对于那些百姓饥渴性需求的公共品,就要经常提供,而不是心血来潮、心头一热想到了才去做一次两次。补贴也好,接访也好,若仅仅是一次性、临时性,那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做法,就是让这一切制度化、正常化、日常化。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