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视不能“常回家看看”的社会困境

2010-08-22 03:48:08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几又    发布时间: 2008-06-05 15:05:20



    6月2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一号公告,就《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对老年人“精神慰藉”可能首次纳入我省地方性法规:《条例(草案)》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义务,与老年人不在一起居住的,应当经常问候、看望。(华商晨报6月4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此次辽宁将“精神慰藉”纳入法规视野,应该说是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一次巨大进步。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如今不得不用法规的形式加以约束,到底是因为子女们的感恩意识太过淡化,还是他们本身就有着身不由已的难言之隐呢?

    不排除有的人的感恩意识确实有些淡化,但这种群体并不占主流,相信绝大部分人还是非常尊重“生我养我”的父母大人的。就本人看来,子女不能常回家看看,其实有着现实的社会困境。对子女而言,能否常回家看看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距离,二是时间。距离如果不太远,时间如果能够满足,子女常回家看看也许不再令老人望穿秋水。

    在长久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过于死板的户籍政策下,许多在外创业的子女不得不选择与父母分离居住。现行户籍政策对父母投靠子女有所考虑,但相关配套比如养老金暂时无法“通存通兑”也会形成制约,更何况有的子女在居住地也非户籍居民,目前居高不下的房价,老年人对原住地生活的留恋等原因,也会成为老年人回到子女身边的现实障碍。于是,碍于这样或那样的考虑,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呆在自己原来的居住地,有的甚至与子女相隔甚远,即使子女想常回家看看,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从时间上看,与父母同城居住的或许机会要多一些,而异地的则难办多了。新《劳动法》规定了年休假,但假期毕竟太有限,即使把年休假全部用来回家看望父母大人,也难以达到“经常”的“精神慰藉”标准。可以预见的是,在城市化的快速脚步下,子女在城市,父母在乡村的“半边户”必将越来越多;在人口流动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的现实面前,子女与父母异地而居的现象将更为寻常。这些因素,都将对子女常回家看看形成阻碍。

    法规只是从责任角度加以定义子女的义务,但真要是闹到法庭上,以法相见,即使子女遵法履行,这样的“精神慰藉”未必就能令老人满意。这么说来,重视和解决现实社会困境,这或许才是根本之策。



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