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甲醛银鱼”常态拷问行政问责常态

2010-08-22 21:32:47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司振龙    发布时间: 2008-10-15 13:56:11



    据中新社10月14日发布的消息:“毒奶粉”事件余音绕梁,记者今天从无锡市农林局证实,该市新区长江绿岛农贸市场所售太湖银鱼经采样检测,首次发现含有大量甲醛成份“橡胶银鱼”,再次敲响公共食品安全的警钟。

    显然,有了之前耸人听闻的“毒奶粉”事件做心理铺垫,这未免相形见绌的小小“橡胶银鱼”或许并不会令公众感到太惊诧。但事实上,我们还是禁不住大为惊诧了,惊诧于某些官员近乎“脑残”的言论。据称,对此无锡市农林局渔政处处长张宪中认为,此“橡胶银鱼”在苏州等地已经出现,无锡尚属首次。经甲醛浸泡后的银鱼,可保持数日不腐,色泽异常洁白透亮,极具“卖相”,韧性也大大增强。不法商贩们在极难保鲜的水产品或水发食品中添加甲醛已成潜规则,是“常态”。

    一则“橡胶银鱼”现身无锡“尚属首次”,值得自豪?二则张处长知道它极具“卖相”,是否知道这个医学常识――“长期食用含有甲醛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危害无穷”,全国每年亦不乏相关悲剧例子?是否也知道这个法规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九条明文规定“禁止生产和经营含有甲醛的食品”?最荒唐者,当推其三:张处长既然已知不法商贩炮制“橡胶银鱼”已成所谓行业“潜规则”,作为主管者为何无动于衷?我们对此姑且尚可以“理解”,然而冠名以“常态”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是谁的“常态”?究竟是怎样不可思议的“常态”?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橡胶银鱼”成为了泛滥开来、无人过问的“潜规则”制品,甚至成为某些政府主管部门及官员眼中漫不经心、漠然以对的“常态”,公众除了凄凉、绝望之外恐怕只能别无选择了。透过这恬不知耻、毫无行政伦理与道德可言的“常态”心理,我们看到的只能是:某些政府主管部门及官员敷衍塞责、尸位素餐究竟达到怎样的“非常态”水准,视公共安全为儿戏、公众生命为草芥又是步入了怎样的“非常态”境界。归根结底,这两点无非是一切公共食品安全事件的共同根源所在。

    不待言,从相关官员对“橡胶银鱼”非常态的“常态”视角中,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反观到“毒奶粉”事件无可规避的责任真相。试问:如果不是基于两点同样的非常态之“常态”前提,“毒奶粉”怎么会一路通关于前期奶源质检、中期制品质检、后期商品质检等一系列被“免检”的安检环节,最终进入婴儿腹中并化作致命的结石?而今“毒奶粉”事件余绪未了,公众胸中淤积的怒火与恐慌未解,举国奶制品产业亦濒临幻灭之境,还摆出一副不知死活的“常态”嘴脸,当真是不可谓之死性不改彻底“常态”了。

    一言以蔽之,我们只能说,与某些政府主管部门及官员眼中的“橡胶银鱼”是“常态”相对应,为自己身家性命及纳税人权利计,公众想看到的是:让毫不迟疑、毫不手软、毫不姑息的行政问责也早日“常态”吧。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