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何“学历高”遭遇“要求低”

2010-08-22 21:55:47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郭立场    发布时间: 2008-11-24 10:34:59



    山东省人事厅19日发布的第三季度全省人才市场供求信息表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日趋理性,对大专及以下学历需求旺盛,而求职者中高学历者居多,部分专业仍然存在供需失衡。(新华网11月20日)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求职者学历高,用人单位要求低,这一现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究竟怎么了?大学生为什么如此选择?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专业设置怎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生满地都是”已成事实,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正如社会的发展轨迹所昭示的,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以后,中国的人才观念正与国际接轨,大学生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泽,大学正逐渐成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地。看到大学毕业后的现状和预设的前景格格不入,得出“读书无用论”的判断,无疑是对当代教育的嘲讽。应届大学生就业难和低起薪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并不一定就是大学生自身不值钱造成。大学生到底是否“贬值”,很难定论,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随着用人单位的日益理性,以及社会务实风气的形成,大学生的学历开始“贬值”了。

    苦学十余载拿到高等学历,竟无法叩开就业大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大的反差?大学生们该如何改变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不是需要重新审视?薛涌在《大学属于谁》中谈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制造社会工程的“零件”;大学是提供精神资源的地方,而不是训练技能的场所。生活的意义、事业的规划、谋生的技能,所有这一切,不可能通过封闭的大学四年寒窗来完成。但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应“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才智,还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

    由于劳动力市场人才供给远远大于社会需求,经济发展新增岗位有限,以及“产销”不对路,又加之高校扩招毕业生绝对数增加,因此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政府、高校共同努力,一则提高高校学生质量,一则消除毕业生流动障碍,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其实从我国国情来看,高校毕业生仍是一种稀缺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随着改革的深入、体制的完善、人们观念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变成“伪问题”。

    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通过教育投资,可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具备各种技能,成为大学生自身人力资本的外在形式,然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长期性,需要投资者不断进行补充,如果所学知识或技能涵盖面过窄或僵化,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那么人力资本的回报将大大降低。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择业主体,应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还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