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校陪读无异饮鸩止渴

2010-08-22 21:36:58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郭立场    发布时间: 2008-10-21 11:15:48



    陪读,一个字典里都无法查阅的新鲜名词,近几年来却在中国城乡大地上愈演愈烈。从农村到乡镇,从乡镇到省城,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家庭出现在诸多中小学名校甚至大学附近。有的家长不惜一方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举家搬迁,另谋生计,只为孩子求学。

    小儿尚在襁褓,要彻夜不眠守护左右;之后入托入学,也要每天接送;如今识文断字,考入大学,为人父母居然还是要不远千里南下租屋,恋恋不舍陪伴在侧。是不放心?还是不舍得?是护雏心切还是难耐寂寞?之前听说杭州大学城的下沙村有一个父母陪读村,如今广州大学城内陪读的父母遍布贝岗村、北亭村内小旅馆,不能不令人唏嘘感慨。(10月20日《广州日报》)

    如此沉重之爱,究竟对孩子成长好不好,为什么如此多的家长趋之若鹜、乐此不疲?不可否认,家长们之所以会来陪读完全是出自对孩子的爱和怜惜,当然,他们会敦促孩子好好学习。实际上,父母陪读,折射出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担心从小到大一直处在父母呵护下的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差或自制能力不强,出外没有父母的照料难以适应独立的生活。而仅仅将目光和心思集中在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上,忽视技能和品质的培养,未免因小失大。大学生多数已进入成年人行列,正是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学习独自生活的大好时期,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父母陪读都有越俎代庖的嫌疑。

    陪读现象从另一方面说明孩子独立生活的脆弱化,体现出父母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家长陪读,过度保护孩子,不仅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为那些有性格缺陷的学生,原本可以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得到后天的纠正,家长陪读必然占用孩子与同学交流的时间,这将推迟他们心理的成熟时间。教育专家担心,陪读或许一时解决了学生的生活问题,但可能使孩子失去锻炼自立能力的机会。

    高校陪读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父母陪读已经弱化了许多大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陪读使他们在精神上长久地依赖父母,变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很多被陪读的大学生也相当的无奈。他们表示,父母的爱太沉重,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笔者以为,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陪读现象,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遏制这股风,大胆地向陪读说“不”。对于陪读的父母来说,要对子女施加正确的关怀和帮助,选择适时地退出,让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庭乃至社会,都不啻为理性的选择。

    面对业已成风的陪读现象,高校要反省,是不是大学教育在哪些环节出了问题?让一个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还要依赖于父母,大学的环境是否缺少一种关爱人的氛围?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精神上的教育有所放松,思想道德工作不到位,很难内化为大学生自主的人生目标。大学已日渐失去了它本该担负的塑造一个人成人的功能,只剩下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爱因斯坦曾多次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因此,学校要重才重德,不能忽视德育或造成德育偏差,要尊重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真正地回答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带有现实性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解决人生道路上的困惑与思考。

    对学生自身而言,则要学会自我调节。大学生,特别是被“陪”读的大学生更要自我反省,理直气壮地拒绝父母过分的爱,要树立独立自主方能成材的理念。本来上大学就是一个自我历练的过程,不仅要在知识上充实自己在生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独立面对社会,不能指望父母一辈子为自己遮风挡雨,不能永远回避独自承担起该承担的一切。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