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金周,与其"舌战"不如致力改善

2010-08-22 13:36:11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王兰    发布时间: 2008-10-06 17:27:51



    今年是我国正式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的第9个年头。自2000年正式实施黄金周以来,黄金周一直与争议相伴。这不,随着“十一”长假的到来,有关黄金周的存废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某大学教授提出了取消“十一”长假建议,像捅了马蜂窝,一时间“舌战”蜂起。多数网民虽然反对取消“十一”长假,但是,又对黄金周“想说爱你不容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由于诸多原因,带薪休假在现实中还不易兑现,我们已经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如果再取消“十一黄金周”,只剩下几个小长假,势必使一些人的长假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且,从人民网观点频道近期所作的一个调查来看,有59.5%的人“喜欢长假” ,喜欢少量多次的占39.5% ,另有1%的人表示“不好说”。

  所以,有关部门及相关专家,与其寻找专家坐而论道,在是否取消这个长假上纠缠不休,还不如在现有基础上致力于改善黄金周来得实际。

  民众多年来对黄金周的意见,其实并不在于嫌假期过长,而主要在于这个假期的“黄金”味道太浓,反而使人成了“假奴”,这就需要管理部门转变观念。过去集中休假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需求。不可否认黄金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黄金周的弊端已经日渐明显。比如一方面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但另一方面,由于集中消费,旅游景区人满为患,影响了游客兴致;宾馆、餐饮价格暴涨,服务质量下降;交通拥堵,车票难买…… “人”作为消费的主体来说,在这个假期中却显得异常被动。从假期的实质来讲,是给“人”过的,不是给“黄金”过的,不可本末倒置。在如今大力倡导科学发展的大形势下,假期设立的目的是不是应该转到以人为本、让百姓真正休闲消费呢?所以,只有换“黄金”观念为人文情怀,才会产生好的思路和举措,在回归假期本意的同时达到拉动消费的目的。

  改善黄金周必须从民众意见最大的方面入手。景区超载、临节涨价、交通拥挤,黄金周仍未能成为安全周等是百姓最为头痛的问题。在现实中,这几个主要问题也是相互掣肘的。比如交通部门除了做好常规准备外,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集中服务为分散服务,将购票大军、排队大军、滞留大军、出行大军,千方百计地“化整为零”,分解购票、排队、交通拥堵等压力,人们时间充足了,可去的地方多了,景区超载、临节涨价自然也能缓解不少。

  解决临节涨价治标更要治本,例如对景区门票进行规范整顿,“许降不许涨”,是件好事,可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效果未必很大。那么,是否可以参照国外的有效办法来改善呢?很多国家旅游景点的日常支出主要来自国家投入、配套商业运营、发行彩票、社会捐赠四个方面,门票收入只占很小一部分。而我们的景区,门票收入却异化为地方利益的一块“唐僧肉”,“许降不许涨”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远。

  与此同时,政府和管理部门应该拓宽思路,积极引导百姓休闲从观光游到休闲度假多元化方式的转变,让百姓从“要玩”到“会玩”。西语中“休假”一词,如英语的vacation,法国的vacance,原始的意义就是“空白”,其意思就是以一种无所作为的方式消遣一段时光。我们与其把休闲时间消磨在自己不满意的走马观花式的“长途拉练”中,不如选择一种符合自身需求的健康方式,体验一下闲庭信步的悠然和自在。目前休闲方式多元化已经渐渐浮出水面,如何引导民众过好长假,做好相关服务和建设,不仅是摆在政府和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课题,也是民众自身必修的一门学问,毕竟,节日过得如何,是一种自己的体验,没有一定的模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黄金周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只要尊重规律,以人为本,黄金周的发展就会更为理性、均衡,百姓也会感觉它更“贴身”。



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

相关专题:南京大爆炸被指祸起违法拆迁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